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914|回復: 1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淨空法師 : 隨緣當中修不變

[複製鏈接]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1-27 07:20: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4-12-9 13:35 編輯


** 淨空法師 講學専網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4-11-27 07:22:2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4-11-28 06:19 編輯

** 淨空法師 簡介 :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 印度尼西亚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荣誉博士, 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

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與儒佛大家濟南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法師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 ­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 ­大開印贈經典及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至今已印 ­購六千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經》贈送全球高等學府、國家圖書館暨各宗教團體。



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內學院院長。創辦華藏視聽圖書館 ­、佛陀教育基金會與澳洲淨宗學院。指導新加坡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  現今全球有百餘所的佛陀教育機構聘請法師為永久導師;成千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向法師學習。


除講經教學,法師於各類醫藥、教育、慈善救濟事業也非常關注,不分國家、宗教、族群, ­平等真誠的貢獻力量。


一九九七年始,旅居星洲三年,致力團結新加坡九大宗教,告知世人 ­「世界不同宗教確實是可以團結的」!先後榮獲美國德州榮譽公民、達拉斯榮譽市民、澳洲 ­圖文巴榮譽市民、印尼宗教部最高榮譽,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南昆士蘭大學 與 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 的 榮譽博士學位 與 榮譽教授。

二ΟΟ五年,榮獲英國女王AM勳銜,再次肯定了法師對多元文化教育與宗教團結的卓越貢獻。

半世紀以來,法師足跡遍滿五大洲。多次代表大學至亞、澳各地參加國際和平會議;數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 ­印尼五大宗教、馬來西亞五大宗教代表團,訪問中國(遠至新疆)、羅馬、埃及等宗教聖地 ­與大學。並捐贈泰國僧伽醫院建設基金,實為化解南北傳佛法兩千多年來的隔閡邁一大步。 ­所至之處,不僅深受佛教信眾的擁護愛戴,也與各宗教人士親切交流,真誠學習,成為坦誠相待的老朋友。


二ΟΟ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澳代表,多次訪問老法師,希望與澳洲淨宗學院合作,邀 ­請真正有愛心、有道德學問的老教授、專家學者講演。 再加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 ­的教學,以中、英、阿拉伯、西班牙、俄、法等六種語文向全世界推廣。利用網絡、衛星電 ­視,二十四小時於全世界各地區反複播放。 提供全球人士認識學習神聖至善圓滿倫理、道德 ­、因果、宗教的教育。


法師有鑑於近代各宗教逐漸式微,偏重形式而缺乏實質,積極提倡建立「宗教大學」或「多元文化大學」,培育各宗教教師傳道人員,深入教義,提昇素質。誠望各宗教學習者皆能恪奉真主神聖仁慈博愛精神,落實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5#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6#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4-11-27 10:15:23 |只看該作者


** 淨空法師 開示:念佛不要拘束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4-11-27 11:36:20 |只看該作者



** 念力的秘密分享 ( 淨空法師 主講 ~ 共五集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2kukE4JuU&list=PL8CB8891F690D4E24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主題

0

好友

156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0#
發表於 2014-11-27 18:15:06 |只看該作者

大乘佛教是佛教兩大派別的一支,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譯文。Mahā(摩訶)是大的意思,Yāna則是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是印度佛教對教法的習慣稱呼,按字面翻譯就是大教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主要流傳於中國內地、日本、朝鮮、尼泊爾、西藏、蒙古等地,在越南、台灣也有相當數量的信徒。

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來指稱部派佛教時期所成立的各個佛教流派。這些流派的現代繼承人,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即現存的南傳佛教。但是南傳佛教徒認為,這個稱呼是有貶意的,所以他們拒絕這個稱呼,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傳承。但是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列為五部大論之一。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不像小乘佛教那樣認為現世界只有釋迦牟尼一位佛,普通人通過修證只能達到出離輪迴,至於涅磐的阿羅漢果位。釋迦牟尼也並非實體的佛,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現在佛在人間的應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證悟之道的一個「樣板」。世人只要按照釋迦牟尼的教誨去修證,就能夠達到佛果。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也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大乘佛教視只求自身了生死、脫輪迴、離煩惱的小乘教徒為「自了漢」,認為這只是最粗淺的認識;大乘教徒認為要想成就佛果的話,不但要有自度的決心,更要有度人的決心。大乘佛教認為修行的過程必須是一方面通過思辨、禪修獲取無上的智慧;一方面以利樂眾生的慈悲心,行種種助人、度人的善行,也就是所謂的「悲智雙運」。只有這樣才能證得最後的無上果位,成為佛。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菩薩作為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磐。佛的三身學說是大乘學說的主要論題。三身為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即作為本體之自性身;報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樂並給十地菩薩示現功德之身;化身指佛陀為度脫眾生,隨應顯化之身。許多大乘經典都說佛有無量之多,但一致承認其本質為同一的法身。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在法性本空這個問題的解釋上,大乘佛教內部的中觀學派和唯識學派也有比較大的差異。

大乘佛教中有顯密之分。顯宗以般若為究竟,六度菩薩行為主修。密教以秘密教授的三密修行作為極速成佛的方法(密咒,三密相應為主)。目的都是成佛,方法有顯密之分。密宗,在中國佛教中被列為十大宗派之一,又稱為秘密教,或簡稱密教,其別稱為喇嘛教,是從西藏語的習慣而來,因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稱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實以人事作為教派的代名。

密宗作為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早在7世紀松贊乾布時期的藏傳佛教就傳入密部經典。8世紀間印度密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場桑耶寺。其後又有法稱來藏傳瑜伽金剛界法、大曼荼羅等灌頂;無垢友、施戒等來藏譯出《集密》等許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傳。但公元841年贊普朗達瑪禁佛時受到了嚴厲的打擊。直至10世紀,藏地阿里地區統治者智光派沙門寶賢等赴印學習「集密」、「時輪」等經續、註釋及儀軌等。並迎請印僧作信愷、作蓮密、佛祥靜、佛護、蓮花密等來藏翻譯顯密經論,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續》為重點。東印度僧人法護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譯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傳。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其弟子續其法燈,弘通無上瑜伽,首開西藏密教噶當一派。此外,弘傳密教的,還有寧瑪、噶舉、薩迦等派。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達賴、班禪兩大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幾乎全以無上瑜伽部各種教授為主要修習法門。無上瑜伽部又分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母部奉勝樂金剛、喜金剛為本尊;無二部奉時輪金剛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續」、「蔬釋」和「儀軌」。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賅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阇梨(導師)秘密傳授。

關於密宗起源的傳說,約有兩途:
(一)從傳統佛教的觀念,認為釋迦牟尼入涅槃以後幾百年間(公元150—公元250年間),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龍樹菩薩(又一說是龍猛菩薩),打開了釋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鐵塔,取出密宗的經典,從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傳。到了中國唐朝玄宗時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師來到中國——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便傳下了密宗的教門。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帶入了西藏的密教,經過融會以後,到了明朝永樂時期,認為密宗過於怪異,便下令廢逐,以後就一直流傳在日本,其後在中國佛學史上稱它為東密。

(二)從西藏密教的傳說,認為釋迦佛的一生,所傳授說法的重點,都是可以公開講說的,所以便叫它為「顯教」。至於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釋迦恐怕說出來了,會驚世駭俗,所以終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槃後的八年,為了度世的心願,需要傳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顯化,不再經過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個國度裡,正當國王夫婦在後園閒遊時,看見池中巨蓮中間的一朵忽然放大得異乎尋常,頃刻之間,又從這巨蓮的花蕊中跳出了一個嬰兒,就是後來密教的教主——蓮花生大師。長大以後,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以種種神通威德治理國政。以後捨棄王位周遊傳法,到過尼泊爾,發現國王殘暴失德,他便取而代之,為尼泊爾治理好了國家,飄然而去。當中國唐太宗時代,他便進入西藏傳授密宗的教法,從此使西藏成為佛國。他的傳法任務完了,在西藏乘白馬升空而去,返回他的世外佛土。據說,蓮花生大師永遠以十八歲少年的色相住世,始終不老,偶然嘴唇上留一撮小鬍子,點綴他的莊嚴寶相。西藏密教徒們集會,虔誠修習一種密法「護摩」,以火焚許多供養的物品,有時感通了蓮師,親自現身在火光中,如曇花一現,與大家相見云云。這一路的密宗,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為藏密。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區別: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劃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宗中隨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禪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不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清是什麼樣的「理」。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家認為:理深解微,未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原力,往生淨土為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即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
首先,佛教不是多神教。佛教的核心是無神論,緣起的世界觀即無神創世。菩薩也是眾生之一。因為是聖者道德,受人恭敬而已。正如外教聖人也有偶像(如耶穌),但是人們把他們神話了。

其次,佛教的經書多,哲學和修行體系完整、深入、圓滿,比之一神教的教義更為深刻,而且其教義解答比較清晰,人們不易歪解。不像一神教,見解各異,派別對立,甚至互相敵視(如猶太,基督,和回教,本來同出一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17 07:03 , Processed in 0.027574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