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CarmenNg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藏品: 臥虎藏龍的水墨江湖 大隱隱於市的北派大師

[複製鏈接]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1#
發表於 2014-6-11 12:30:47 |只看該作者
Paulo Grangeon熊貓萌軍

千呼萬喚,1,600隻紙糊熊貓終飛入香港鬧市,展開為期約一個月的「快閃」之旅,網絡亦隨即掀起熱潮,人人爭相拍攝,互相Share博Like,好不熱鬧!據報,紙糊熊貓於2008年在法國首展時,連現任法國總統奧朗德(當時未就位)都親自致電紙糊熊貓爸爸Paulo Grangeon索取1隻,風頭有幾勁,可想而知。Paulo表示,1,600代表全球野生熊貓剩下的數目,希望透過香港遊,喚起大眾對環境保育和創意工業的重視。

木匠出身
1,600隻紙糊熊貓於前天抵達機場,為「1600熊貓遊香港‧創意×保育」巡迴展揭開序幕,壯觀場面令人歷歷在目。

法國藝術家Paulo Grangeon是紙糊熊貓的爸爸,本身精通木雕,其創製的木質麵包刀曾風行歐美,後來在德國認識了一位從事紙糊藝術的女士,一接觸即瘋狂愛上這門手藝,遂跟她到泰國學藝。「木工製作需要動用大型工具,製作時,沙塵滾滾,做了20年,開始有點厭倦。紙糊藝術則以廢紙和米漿水為材料,接觸自然元素,感覺愉快、舒適。起初,我仍處於探索階段,試過製作一系列穿着泳衣的女性軀體,揣摩紙糊效果。及至2008年,應法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之邀,首次以回收廢紙打造紙糊熊貓作展覽,亦為日後舉行巡迴展揭開序幕……」

•        1,600隻熊貓於未來一個月,將會於本港十數個景點快閃出現,除尾站外,每個站只會停留2至3小時,為免撲空,建議先Check Check它們的行蹤。

•        2008年,Paulo製成1,600隻紙糊熊貓於法國展出,引起一時哄動。
               
法國首展
據Paulo憶述,初次在法國展出,那些熊貓是在凌晨5、6時擺放於市政府廣場,事前毫無預兆,故效果震撼,目睹途人驚喜拍照,看得他十分感動。「法國的展出完成後,接到荷蘭的來電,要求製作同樣的熊貓;後來,荷蘭方面將展品轉售意大利……就是這樣形成了世界巡迴的雛形。其實,我也始料不及,當初也是從拍檔的來電,才得知羅馬出現了紙糊熊貓,那時我正身處泰國度假呢!」

•        紙糊熊貓共有大、中、細三種體積,各具兩款形態,加上4款未曝光特別版,合共1,600隻。


•        紙糊熊貓面層塗上防水漆,腳下設有橡膠軟墊,但如果水位高過軟墊,或持續下雨超過兩小時,熊貓就會避一避……

       
時至今日,紙糊熊貓已到過法國、荷蘭、意大利、瑞士、德國、台灣等地,Paulo慶幸大家都喜愛熊貓,而他也一直努力改良熊貓的面貌造型。「第一次接觸熊貓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那已是25年前的事,牠們的動靜一直留在腦海裏。我認為,熊貓的眼睛是最難畫的,因為微小的改動都會令表情差異甚遠!」

白色的夜
是次來港展出,1,600隻熊貓分3種大小、6款形態,還有4隻特別版將於最後一站「PMQ元創方」亮相。Paulo表示,25年來到過香港好幾次,每次都是獨行,晚上在街道行走的感覺,令他為這城市的活力而動容。「我住在法國郊區,入夜後,漆黑一片,但在香港,夜深的街頭仍有人煙,加上建築物的燈光,感覺像24小時都是白天,我稱之為白色的夜晚,1,600隻熊貓能到此一遊,自己也覺興奮!順帶一提,展覽結束後,香港人可以透過網絡,申請成為熊貓領養人,希望1,600隻紙糊熊貓可以在香港找到收養家庭,落地生根吧!」

延伸活動:紙糊熊貓工作坊
想親手製作紙糊熊貓嗎?6月16日起只須透過網上登記報名,即可於6月28日至7月17日期間到「PMQ元創方」參加工作坊。報名費為$188(包括材料及導師費),款項將撥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作保育用途。

網址:www.1600pandashk.com/workshop

1,600紙糊熊貓領養計劃
展覽過後,紙糊熊貓可由公眾領養回家。有興趣人士可於6月25日起透過網上申請成為熊貓領養人,並於7月28日至8月3日期間到「PMQ元創方」領取!領養費由$200~$450不等。每隻熊貓均配有一張以動物糞便製造的poopoopaper出世紙。申請程序採用先到先得方式,額滿即止。
網址:www.1600pandashk.com/adoption

快閃行程概覽
調皮的紙糊熊貓愛玩「快閃」,行程包括尖沙咀鐘樓(6月14日1:00pm~4:00pm)、維多利亞公園(6月19日12:00nn~2:00pm)、皇后像廣場(6月21日8:00am~10:00am)等,部分地點如旺角西洋菜街未有確實時間,大家或許要碰碰運氣了。
網址:www.facebook.com/1600Pandas
紙糊熊貓知多啲
•以廢紙加米漿糊作原材料,再髹上黑白塑膠彩及防水PU漆。
•每一隻熊貓都要鋪上6層紙張,厚度約3~5毫米。
•一隻熊貓的製作工序需時約45天。
•分大、中、小,各有兩款形態,還有4款未曝光的香港特別版。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40611/00321_001.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2#
發表於 2014-6-12 22:25:47 |只看該作者


從印尼原住民手中購得 台中小奇石  見光轉動超神秘

台中有顆直徑3公分的小石頭,一遇到光線就能夠自轉,像是陀螺一樣,還能像走路一樣左右飄移;光源足就轉得更快,光源弱轉速就變慢了.石頭的主人說,這是去印尼亞齊省旅遊,當地的原住民賣給他的,至於為什麼會轉?到現在還找不到原因,石頭主人還說歡迎專家忙鑑定,希望一起來找答案. (奇石)

石頭、遇光會動、光線越亮轉動更快,黑暗時靜止不動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izMbCr_V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3#
發表於 2014-6-13 11:40:32 |只看該作者
鎖不住的瘋情        

男人愛追逐最新款名錶、名車與相機,歐陽偉航偏沉溺於發掘明清至民國的老銀鎖老故事,摩挲間想像它們的前世今生。「每當我用放大鏡看老銀鎖的圖案、細紋和祝福語,總有新的發現,銀匠一下一下的鑄、搥、雕、嵌都是血汗與耐性,背後是幾代人對一個新生命的寄望。」精雕細刻的如意鎖,不僅是中國人專屬的配飾,更是祝福的象徵。

古時有人臨盆,整條村的人或籌錢或奉上銀粒集腋成裘,找銀匠打個銀鎖為小生命送上祝福,成為家傳之寶,《紅樓夢》裏薛寶釵脖上就戴了個長命鎖,北方的一品夫人也會戴沉甸甸的銀鎖項圈炫耀幸福。如今鄰里間未必再有這隻溫馨歌仔唱,炫耀行頭也早換上鑽石。
大小銀鎖把玩之中,氣昂昂的大男人輕聲嗟嘆:「我的青春已盡給它們。」望着滿桌銀鎖,鎖着歐陽偉航對古物背後的幻想,卻鎖不住溜走的時間。

於不勝負荷的巴黎「愛情鎖橋」,人們在欄杆扣上「愛情鎖」再將鑰匙拋進塞納河,期望永不分離。在中國歷史上,長命鎖承載着祖輩的祝福和一種民族精神。人們認為小孩一旦戴上了鎖,就能無災無禍,平安長大。所以,人們把之稱作長命鎖,佩戴長命縷(手繩)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

七十後歐陽偉航原是中環老冰室海運茶餐廳太子爺,冰室被地產商收購結業後他便當上自由設計師,副業收藏老香港舊物和做義工,清朝刺繡、銀器、紅雙囍物品、茶餐廳主題全是他那杯茶,最近西九才向他購置一系列舊式紅A膠產品。在芸芸收藏裏,可以讓他虔誠地聆聽歷史,正是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在各地搜尋所得的老銀鎖。

歐陽偉航的收藏生涯,啟蒙於小學時期。那時他家在中環,放學後流連的正是荷李活道、摩羅街一帶,在下亞厘畢道主教山捉迷藏、卑利街看花布、孭着書包走進古董店當玩具店。童言無忌,他對古董好奇便向老掌櫃查問,老物成了他的啟蒙老師。他印象深刻,約在小學二年級某天放學後如常泡骨董店,被一雙銀手鐲深深吸引,甚至失禮地O了嘴。

「那銀鐲鏨刻了小司馬光急中生智砸水缸救人的故事,故事中那幾位嚇得邊哭邊喊的小朋友竟然是立體會郁動的,這種巧奪天工幾十年後我還記得清楚。」自此,歐陽偉航便愛上銀器,十四五歲於赤柱小店購入一老銀壽星公,便展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收藏之旅,「覺得中國文藝世界好廣闊,於是零用錢全投進買古銀飾、刺繡、木雕,尤其故事多多的銀鎖,但發覺銀飾一直在很多人眼中只是飾物而非古董或藝術品。」

歐陽偉航的銀鎖外形不勝枚舉,但都從如意形狀演變出來,題材除了常見的麒麟送子、長命百歲、福祿壽外,雙面鏨刻的也有精雕細刻的關公、西廂記、劉海戲金蟾和八仙故事,部份銀鎖可以打開,放護身符甚至屋契。

一個腰子鎖以放大鏡看到麒麟送子,都是人生得意的象徵,題材工藝一樣講究,是近代以舊模新銀製造或把破損舊銀熔化後重新鑄造的充數之物不能媲美。閒時他最愛拿着放大鏡,慢慢細味每個鎖的故事,最喜歡當中的人物,因為人物要刻劃生動,線條流暢並不簡單,越看越有味道。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得到心儀的藏品,有時如坐春風,有時跨越時空,他會很小心的處理以不傷害物料本身,像鎏金他會浸白醋,老銀則浸皂水,極其量以牙刷清潔,絕不浸洗銀水腐蝕銀的物質。

為補銀器 學師打金
昔日他還會跟一班銀癡每個月聚一次,現在是兩三個月不定期敍舊,談談收藏銀器過程的患得患失,轉眼25年。收藏銀鎖他不僅毫不倦怠,更是樂在其中,他認為收藏的真義不僅在於擁有而是過程。在尋覓、邂逅、研究、鑑賞和判斷的過程中,由疑惑到讚嘆都刻骨銘心,欣賞不在乎價值而是手工,欣賞在方寸之間的精工和心思。「我入藏的許多銀鎖原本都是黑壓壓的東西,在垃圾堆中、在地攤中偶遇,我愛尋寶過程中的驚喜,就算紋銀成色不足我也不介意,因我更欣賞小小銀鎖上面的工藝。」

早幾年,歐陽偉航還親自拜師學打金,原本是為了學習修補銀器,殊不知打過銀後才知做銀鎖粒粒皆辛苦,他花了近兩個月自製一條祥雲銀鎖,自言手製圓環鏈才最要命,工序之複雜令他自此對做銀器卻步,反而更懂得欣賞銀匠的心思與耐性,更發現許多古老打銀工序早已失傳,例如浮雕和鏤空技術。

西方重視工藝出處,藝術品通常能追溯寶號甚至註明藝術家名字,但中國卻沒有這慣例,已結業的銀號沒有文獻記載,難以追溯製造源頭。因為銀鎖長期被忽視,坊間文獻和記載缺失,使得歐陽偉航在收藏時存在不少疑惑和不解。

「戰亂和文革洗禮,銀鎖不是被拿去大煉鋼就是被熔化成金錠銀錠作避險儲備,到了收藏盛世才重新被發掘出來。以前是收藏容易研究難,現在更是收藏不易了,已不是買得起與否的問題,而是外頭已經沒有藏品流出。」強調能跟古物感應的歐陽偉航無奈地說。

鎏金搵命博
「鎏金」在宋朝相當發達,因在過程中須使用焊藥,若不知防護,易造成掉髮現象。此種方法古代亦稱火燒金,在製作過程中以烤汞時最具毒性,易中水銀毒,故古時金匠鮮有長壽,頭髮在壯年已不保,犧牲很大。後來鍍金發明後,鎏金因速度慢又具危險性,已完全被淘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40613/1875624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4#
發表於 2014-6-15 11:40:08 |只看該作者
中國藝術新角度

生命有時,藝術卻歷久不衰。透過藝術創作、作品欣賞等,任何人均可感受藝術那股超越時間的內蘊。為了支持本地創作和新進藝術家,置地公司正舉行《展.望》藝術展,展出五位環繞中國元素創作的年輕藝術家,讓我們從嶄新角度感受中國藝術。
   
蔡德怡
以香港仔舊大街為題材的《洞天古廟》(圖)及《舊街小洞》。
《舊街小洞》
  
曾在北京進修畫畫的蔡德怡,返港後,用畫筆記錄當時創作了《甜水園畔》。
採訪當日,蔡德怡示範工筆畫,看她如何慢條斯理地畫上一層又一層的顏料。

http://the-sun.on.cc/cnt/lifestyle/20140615/00485_001.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5#
發表於 2014-7-23 10:59:22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6#
發表於 2014-8-23 20:51:38 |只看該作者
收藏和暴富  文: 一高

熊貓國專家多,甚麼故宮鑒定專家,甚麼工藝大師,甚麼紫砂瓷器國寶級專家,大多在購物頻道推銷所謂價值連城的瓶瓶罐罐,說穿了,就是做夢.

因為收藏壽山石,對這個行業略有了解,就免不了說幾句,在中國談收藏,很多人喜歡和文化掛鈎,例如,壽山石雕和新彊和田白玉包括翡翠雞血,究竟有沒有文化?何謂文化?

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群體有沒有藝術?有沒有文化內涵,你只要看看這幫群體的組織架構就成了,僅全福州市營壽山石交易的商戶,八成是初中以下學歷,壽石有沒有文化?一目了然.

在媒體頻頻露面的各種專家,我真的接觸了不少,我很難想像,一個中國通史、四書五經、資治通鑒、唐詩宋詞都不精通的糟老頭,是如何演變成專家的?

一位好的收藏家,好的鑒賞家,西方是三代出一位,中國人,出來要有書香味,也就是說,要有藝術樣子,這東西,刻在骨子裏,裝不來的,比如近代的張伯駒、王世襄,一舉手一投足,哪怕騎着破自行車下鄉,那個風範,那份味道,肚裏的貨色,每句話都散發書香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7#
發表於 2014-9-25 12:15:49 |只看該作者
精瓷傳說     文: 陶傑

英國名瓷Wedgwood,香港翻譯成「瑋緻活」,三個字選得精妙,音意兼擅:瑋即美玉,瑋緻活的瓷器瑩白剔透。一套頂級精品,售價甚至及得上翡翠。

瓷器的英文是China,全世界都知道這個字從何而來,但英國的Wedgwood已經「僭奪」了瓷器之名,等同瓷器藝術品。不錯,瓷器起源於中國,但中國頂級的瓷器只剩古董,宋朝的汝窯鈞窯,明朝的成化宣德,皆已絕跡,買一件少一件,而且只供皇家貴族賞玩,最頂級的工藝無法在民間傳承。

所謂「瓷都」景德鎮,燒製的不是這類頂級工藝品,而是以量取勝,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當中國人還無人「先富起來」的時候,景德鎮的瓷器供應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因為那時候的中國人只求有飽飯開,結婚的時候有一套不崩口的杯碗。

但二十多年過去,GDP躍升全球第二,當中國豪客成為全世界奉迎的財神爺,大陸八九十後的白富美與高富帥,會選擇景德鎮還是瑋緻活?

崇優之人,如果有錢,會發現真正的China在英國。瑋緻活經營成全球第一的瓷器品牌,景德鎮長久只能生產普通消費品,與中國二十世紀的所謂革命與政權更替是一個道理。

歐洲十八世紀末爆發法國大革命,啟蒙思想深入人心,英國的憲政改革,避過了跟法國大革命一樣的流血犧牲,但革命的結果是貴族的生活品味走向民間。除了瑋緻活,英式下午茶,本來也是貴族夫人一時興起的消閒,但因為糕點精緻,陳設典雅,氣氛悠閒,成為全世界都喜歡仿效的一種生活品味,全世界的遊客,不必出身貴族,都可以在倫敦的Fortnum& Mason享受一席地道的下午茶。

中國歷史上雖然有過甚麼雞缸杯,但雞缸杯至今依然只屬於頂級富豪。中國的平民永遠不會有機會知道真正的精品,佳好在何處,其中有何靈趣值得讚歎,永遠也不會知道美的價值與生活有甚麼關係。

因為中國的貴族階層與精緻文化,經過所謂的革命,砍斫斷絕,一丁點也沒有流傳下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醜陋與粗糙之中喧活下去,如此國族,不但不可能有瑋緻活,也不可能有精細的代議制。

China這個名稱,被英國的設計家和工匠Upgrade了,化粗糙為佳美,真是一場陰陽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8#
發表於 2014-12-30 15:22:1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12-30 15:31 編輯

臥虎藏龍的水墨江湖 大隱隱於市的北派大師


鍾育淳
鍾育淳師承諸樂三的篆刻造詣,他是中國過百年歷史的著名印學社團西泠印社奠堂級大師。

毛筆用墨是重要的藝術語言,也是鍾育淳修練大半生的藝術追求。每天兩小時的撇蘭竹,他從沒間斷過。

蝸居北角,鍾育淳矢志傳承海派大師的心血。他教畫,多年來也到過不同省市舉辦畫展,但從不賣畫。

鍾育淳( 後左一)趕上了(前左二起)諸樂三、潘天壽的黃金時期,在最穩定的日子,跟隨他們學習傳統山水畫。


藝術專題香港是中西文化的大熔爐,那源於祖籍中國、英國殖民的歷史構建而來。但此「文化」不同彼「文化」,香港有很多年都撇不甩「文化沙漠」這負面語,那是因早年講求效率不講求藝術深度的惡果。由此如果說,香港這土地其實早已是南北水墨大師聚居的江湖地,近年更成為水墨市場的新興集中點,那可能連最地道的香港人都未必知曉一二。本報在2014年的最後兩天,以系列報道細訴香港這二十年構建了的臥虎藏龍水墨畫世界,又在講求效率及利益的大前提下,本地如何打造了一個國際地位的水墨市場出來。打頭炮的是親訪在香港各間大學教授水墨畫的北派大師、潘天壽徒兒鍾育淳,過去20年大隱隱於市的小故事。文:簡淑明  攝:林振東


鍾育淳1941年出生於福建上杭,自少喜歡看連環圖,筆隨心發,拿著毛筆就畫起當下的英雄人物關公、武松等。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了幾年,把藝術當成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吶喊,畫人物的都要畫戰鬥英雄董存瑞、抗美援朝的黃繼光。鍾育淳19歲那年、即1959年考入當代中國最強國畫陣容的淅江美術學院,內有中國傳統國畫大師潘天壽、諸樂三及陸維釗等名家坐鎮。鍾育淳那時才明白,學畫不是拿起支筆畫的簡單,應圍繞「詩、書、畫、印」四全為藝術生命的核心。即畫一幅最完美的國畫,必須要題詩、書法、畫功及篆刻印石。

今年73歲的鍾育淳,在北角的畫苑兼寓所接受訪問時,苦笑著說:不過那些年,未學詩書畫印,就要先領悟老師的教誨:『以學養畫,強其骨』,因為解放初期,剛脫離了清末的腐敗、正努力邁向西方學習洋務,這班老先生們的文人士大夫素質,一下子就被打成是封建主義,潘老師逃不過被批判,被派去圖書館,諸樂三去賣電影票。我們待在畫院,沒被批准學習。」60年代以前是大煉鋼、66年以後是文化大革命,在動蕩的時代、一班老先生能薪火相傳的,就僅餘那幾年,鍾育淳慶幸自己趕上中國教育最美好的時光。


來港傳承國粹
「我考入杭院後因為飢荒無得食,身體很差得了肺病,休學一年,之後政治環境穩定了,我入了山水組,跟潘老師學山水畫。早上六時起床練毛筆字,老師強調學養,一練就兩個小時,用毛筆練『撇蘭竹』,讀古詩,我的文學老師陸維釗教授。一班畢業才得16個人,我們都是老先生們的心血結晶。」

65年畢業後就到了文化大革命,鍾育淳輾轉從事過輕工業、公務員、也被下放農村,至70年代終於當上設計師,88年入了江西書畫院做畫師,93年因為家庭因素,決定移居香港。師承北方海派大師的鍾育淳,來港後大可以賣畫維生,只要打著「潘天壽入室弟子」的名堂,再貴的畫作也大有市場,但鍾育淳選擇了傳承,他當了水墨畫老師,在北角的寓所及中大港大專業學院教授水墨畫,來學畫的人有小孩子,也有商賈及高級公務員,但鍾育淳始終沒賣過一幅畫。

「我知道香港是嶺南派的地方,但我們海派的就是秉承中國畫的傳統,中國畫必須要與西洋畫拉遠,詩書畫印是中國民族的精髓,是西畫沒有的,是最正宗的文人畫。在藝術領域上個性越強,才越有地位,嶺南派強調中西融合,那只是當了西畫的分支甚至是邊緣。我能做的不是賣畫,是要教育下一代,我從來就認為名利金錢與畫功不能成正比。文人畫的畫不一定文人畫,但好的文人畫是有修養的文人來畫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1 21:45 , Processed in 0.032734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