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樓主: peterau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郭博士誠徵電影觀後感﹝有請所有作品置於本貼下﹞

[複製鏈接]

4

主題

0

好友

2089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樓主
發表於 2016-9-22 12:07:48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Dick 於 2016-9-28 13:36 編輯

  《作死不離三兄弟》是一齣蘊含豐富哲理和啟發智慧的電影,更是一堂三小時的寶貴哲學課!導演帶領着觀眾探討現行教育制下種種誤區和盲點。

        權威是不能挑戰的嗎?
        定義是金科玉律嗎?
        囫圇吞棗式的學習會帶來甚麼影響?
        學歷是致富的必然途徑嗎?
        「求智不求慧;求財不求才」的教育值得推崇嗎?
        惡性競爭的教育制度會衍生甚麼?
        成績排名的利害在何?
        教育的真諦是甚麼?
        ……

    以上問題都很值得觀眾反思。片中的三兄弟代表着富裕、收入中等和貧窮三類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後兩者往往承受着較大程度的壓力。包括:堆積如山的功課壓力,不計其數的考試壓力,肩負家人期望的壓力,家庭經濟的壓力,個人前途去向的壓力等等。這些壓力源於精英教育制度下造成的惡性競爭。導演以控訴現今教育制度的腐敗為經,以痛斥「填鴨式和精英教育」的禍害為緯,編織一幕幕發人深省,賺人熱淚的片段。片中對白字字珠機,蘊含不少智理名言;內容感人肺腑,啟人心智。

        小反思:惡性競爭衍生惡果。學校的惡性競爭製做敵人;社會的惡性競爭帶來不公;國家的惡性競爭帶來戰爭。

    《作死不離三兄弟》有兩條主線。主線一是教育批判者蘭徹(即主角)和教育當權者(即院長)的多場對戰。主線二是知識與智慧之爭,一個典型的書呆子(知識的代表)立下一以個十年為期的誓言,挑戰那勇於創新,思想不受拘束的蘭徹(智慧的代表),看誰的成就大。除兩條主線外,導演還安排了兩條描述感情的副線。一是主角蘭徹和兩名室友法函和萊俱(即片名所指的三兄弟)的一份真摯的友誼;一是主角蘭徹和院長二女之間的一段愛情。四線共同發展,互相交織,細節精心安排,令觀眾拍案叫絕!

    故事的背景是發生於印度一所每年約有40萬考生報考但只取錄200人的皇家工程學院。蘭徹、法函和萊俱正是該學院的室友。法函生於一般收入之家,他熱愛動物和攝影,渴望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無奈他缺乏勇氣向父親表白,只好為了滿足望子成龍的父親而放棄理想,結果鬱鬱不歡。萊俱出身於貧窮之家,故他需堅負家庭未來的經濟重擔。在他眼前,學歷致富是唯一途徑。正因這樣,他對學習產生恐懼,失去自信。只好尋求神靈庇佑,將學業成績交托命運之神,導至成績平平。然而,主角蘭徹天生聰穎,洞察力強,性格開朗,樂於助人,敢作敢為。蘭徹的思維從不受框架所限,實是一位智者。他的出現徹底地改寫了法函和萊俱的命運!最重要的是蘭徹以 All is well 的信念克服了無數的難關。最終,這信念不單感染了法函和萊俱這兩「兄弟」,而且遍布學院每個人的心坎內!
   
    片中有一位貌似愛因斯坦的維魯博士,他是皇家工程學院的院長,亦是同學們口中的「病毒」。病毒院長認同「雀巢鳩佔」式的競爭,強調競爭是理所當言的,標榜「勝者皇,敗者寇」的理念。病毒院長好勝固執,自視過高,做事咄咄逼人。他正是不少老師們的縮影,更是教育權威者的象徵人物。他的權威一次又一次受到主角蘭徹的挑戰。蘭徹暗諷院長維魯是「作弄英才」的姣姣者,指控他是負敗「精英教育」制度下的劊子手,幫兇。蘭徹更不諱言地指出皇家工程學院是製造記憶機械人的工廠,是一個壓力鍋。他還質疑「定義即一切」的教育模式。面對這些嚴厲的指控,病毒院長對蘭徹恨之入骨,於是設法為難片中的三兄弟。暝頑不靈的病毒院長直至從二女皮婭接過愛兒的遺書,得悉自己實是殺兒的「兇手」,他才醒覺,痛不慾心!

        小反思:權威只可參考,不可盲信。愛恩斯坦是科學界的的權威,他相信光速是最快的,但在量子物理學的量子糾纏現象中,已打破了光速是最快的說法。如此的權威也會出錯,更可況那些充斥在教育界的偽權威們呢!
                 
    查圖是典型的書呆子,是成績至上的代表人物。他讀書盲守定義,死記硬背,不懂變通。他堅信「學歷求財,知識致富」。他為了自己考得好,在考試前使計令同學分心。主角蘭徹看不過他的惡行,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使他在教師節大會上出醜。查圖被戲弄後,深深不忿,定下十年誓約,要證明自己是成功的。十年後,查圖學有所成,事業得意,鴐名車,住大屋。當他在蘭徹面前炫耀,才知自己慘敗於擁有四百項專利的科學家蘭徹手上。這場知識與智慧之爭,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小反思:盲守定義令人頭腦疆化,活用定義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才是智慧。請問生命有定義嗎?自認知道生命定義的專家學者們,就能掌控生命嗎? 相反,不懂生命定義的大多數卻每天實實在在地處理着各自的生命。踏實活着每一天比生命有否定義來得重要。故千萬不要追逐定義!其實,定義說穿了只不過是人為的文字遊戲而已
        
        小反思:世界百大富豪中,有多少是學者呢?有多少有博士教授級的學歷呢?單看香港的富豪們,就足以說明學術證書致富是謬論。也許懂得用人為才,敢於面對失敗,屢敗屢戰,有遠見和宏志,才是致富之道!

        
小反思
        如何令航班剛起飛後,便要馬上捷返,並讓你安然下機?
        如何在機場車站,不花分文便何到達你的目的地呢?
        如何在十聲的時間內,避過大學玩新生的一劫?
        怎樣容易地洞悉一個人是否拜金?
        在沒醫生護士在現場、沒電力供應、沒有所需的接生工具的情況下,一個沒有接
        生經驗的大學男生如何順利接生呢?

        以上種種的困境,都是導演精心策劃的。他想說明徒有知識未必能化解困局。然
        而,只有頭腦靈活,運用智慧, 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導演引伸出
知識與智慧之別
        那麼何謂知識?何謂智慧?
          知識為前人經驗累積的結晶;智慧卻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是智慧的種子,智慧是知識的果實。
         知識是傳授的,智慧是啟發的。
         過去的智慧是現在的知識;現在的智慧是未來的知識。
         謙虛是智慧的良伴,發問卻是智慧寶庫的鑰匙,智慧與年齡不相往來,
         難怪孔子也要拜年僅七歲的項橐【粵音:托】為師。

       但是,知識有時卻是智慧的屏障,是智慧的絆腳石。

        片中的一幕,提出在太空艙內,一枝十元八塊的普通鉛筆,在功能上,居然與
        那枝美國太空總署耗資百萬美元研發的太空筆完全無異!
        這不正是一個過份依賴和崇拜知識所帶來的昂貴教訓嗎?


    副線也雙線發展,三兄弟的友誼由淺至深,由普通的室友進展為篤友。蘭徹鼓勵法函要實現理想,為自己快樂而活。蘭徹使耐弱自俾的萊俱變得堅強自信。大學生活裏,最大的得着往往不是一張畢業證書,而是四年同窗們的真摯友誼!最後,兩幕的引人發笑的酒後吐真情及一場荒唐的逃婚,締造了蘭徹和皮婭的愛情故事,為該片錦上添花。

    總結古語有云:「天身我才必有用」。教育應以人為本,人盡其才。教育的方向應是透過發掘和發揮人類既有而潛藏的智慧、本能和良善的本質,並以共同締造美好的社會來改善世界,造福萬物為目標。學習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禮物。嬰兒學步明顯是一種學習,他們從無數的跌跌碰碰中自然學會。在此過程中,嬰兒不但沒有被失敗的經驗嚇怕而氣餒,反而從學步的過程學會接受,學會堅強,學會自我完善和修正。學習的過程本是充滿樂趣、喜悅和成就感的。無奈人類自以為是,設計了無數的教學理論,教導我們要這樣學,不要那樣學,恐嚇我們學不了就是失敗者,不斷的打擊我們的自信。更荒謬的是,人類還定下無數的評核標淮來判斷你的學習成敗,大大扼殺了我們對學習興趣。「成」和「敗」是人為的概念,庸人自擾。其實,只要肯學習,就會進步,進步就是學習的成果。只要保持對學習有興趣,你自然會愛上學習,不斷地學習,禁也禁不了。

    再看嬰兒學步的例子,嬰兒學步時無需理論,也不用評核,他們不斷從無數錯誤中進步,最終自然成功邁步。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和鼓勵。
   
    理論和評核真的能優化學習嗎?不見得!

    香港是全球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綱琴試人數最多的地方。考獲九級或以上程度的人,不計其數。他們都通過了樂理(理論)的考試和各級琴試的評核,但香港又誕生了多少個鋼琴家呢?
   
    其實,理論往往是學習興趣的抑壓劑,評核是學習興趣的劊子手!

學習源於觀察:微觀、宏觀、內觀和外觀,要主動去觀,要恆持去觀。香港的教育捨近求遠,把中國的五術、四藝棄如敝屣;把西方的科學、科技視如拱璧,本逐末。

    香港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千瘡百孔

    香港的教育制度,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香港是全球首創中學生要讀通識科的城市。試問連基礎的分析能力都欠奉的中學生,又怎樣去批判呢?最終只是拾人牙慧,把別人的論點張冠李戴,東施效顰,鸚鵡學,言之無物,何苦呢?更甚的是教育政策只是口號,從不落實。早在董建華就任第一屆行政長官時,已提倡資訊科技教學,建議使用電子書包。可惜,今天香港的小學生仍要背着幾乎比自己還要重的書包上學,長年慮月損害無數學童的脊骨。教育當局應還我們學童的脊骨健康吧!

    教育界的惡行罄竹難書

    香港的學制由半日轉全日,學生學習的時間多了。回歸後,香港的入學人口持續下降,師先的比例不斷下調。香港的師資水準上升了不少,連小學的補充也有雙博士來撰寫。每年政府撥款於教育有增無減 。現在的中小學增添了不少的教學助理,大大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 。以上五項調件理應有利提高香港學生的質素和水評。但事與願諱,香港學生的水準每況愈下,高分低能。為甚麼?原因是香港的教育界實是一個龐大利益集團。香港的教師高薪厚職。由初入職月薪的$22,900到頂點的$117,080(2016年資料)。在現行的制度下,教師入職容易,徹職難,導致冗員泛濫。再者,香港的教育多為教會和教育機構壟斷,他們用人為親,私相授受,造成濫竽充數。利之所在,弊也所在,不言而喻!

    香港教育的現況病入膏肓

        香港教育現況,「小學大學化,大學低能化」。其實,導致香港教育病人高肓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些教育界內的持份者:各教育部門的長官們,校長們和教師們。君不見他們的子女十居其九都出國升學,逃之夭夭!更遑論那些富貴之家,其尊貴的子女早已入讀國際幼稚院,不受香港教育的荼毒。此外,基於香港的金融經濟和高地價政策下,不少港人抄股的抄股,抄樓的抄樓,造就了不少偽中產。他們不學無術,實是知識破產階層。他們愛炫耀,好比較,盲信各式各樣的教學法:甚麼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由英國開始傳播的華德福教育,美國的多元智能教育,日本的公文式教育……其實,教育源於父母,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女」,沒有任何的教育法可媲美父母的言教和身教,身教,言教並重。無論如何,誠、孝的教育最為重要,父母責無旁貸。剩下來就是為口奔馳的低下階層,他們的子女正是這個腐敗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任由宰割。

    要解決香港如此不堪的教育爛攤子,難道要等待片中主角蘭徹出現?那誰是香港的蘭徹呢?再者,蘭徹都是機緣巧合下,才有幸代替富家子進入大學讀書,改變法函,改變萊俱,改變「病毒」院長。又難道要期待香港的教育長官們如片中的「病毒」院長,到了感到喪子之痛時才痛定思痛,反醒過來?與其作不設實際的期待,倒不如自覺自救「自己孩子自己救」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5 21:57 , Processed in 0.031402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