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7802|回復: 1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藏品: 臥虎藏龍的水墨江湖 大隱隱於市的北派大師

[複製鏈接]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2-23 16:47: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12-30 15:31 編輯

失明教授馮漢源 觸摸得到的完美


My little family
■設計師希望透過作品,向兒童灌輸愛護小動物的訊息,售$6,850。





欣賞並收藏西班牙瓷器品牌Lladró的人,包括資深大律師梁家傑、前玩具反斗城董事鄭躬明,藏量最多的是首位以一級榮譽畢業牛津大學的失明文學碩士及物理學博士、現職香港大學物理系的失明教授馮漢源,多年來買了近百件珍藏。七歲因遺傳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而喪失視力的他,最喜歡藝術,別人用眼睛去欣賞顏色,他就用手去感受雕塑家的精緻手工。


欣賞並收藏西班牙瓷器品牌
Lladró的人,包括資深大律師梁家傑、前玩具反斗城董事鄭躬明,藏量最多的是首位以一級榮譽畢業牛津大學的失明文學碩士及物理學博士、現職香港大學物理系的失明教授馮漢源,多年來買了近百件珍藏。七歲因遺傳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而喪失視力的他,最喜歡藝術,別人用眼睛去欣賞顏色,他就用手去感受雕塑家的精緻手工。
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牛津大學史上首位失明的物理學博士生馮漢源,雖然六十有三,但他仍然每天準時到香港大學執起教鞭,除了醉心研究物理學外,他最大的嗜好就是收藏手工精緻的西班牙Lladró瓷玩偶,「我最鍾意它的手工,好立體好靚。」要不是知道他的視力在童年全失,而且出身自一個窮苦家庭,單憑他讚美的聲線,還以為他在失明前已看過Lladró的作品。「你知道我看不見吧。」我心裏的疑惑竟被他聽到,他說:「對我來說,立體的藝術品容易欣賞,我用手去摸,感覺到雕塑生動的姿態,把玩它們的線條,不像油畫般我看不到享受不到。」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家中觸摸過一件雕像,他就深深被那細膩、圓潤的肌肉線條和手感吸引,現時他在家中闢了一個角落擺放自己的近百件珍藏,讓自己任意觸摸欣賞,而把辦公室看作第二個家的他,也在房間放了八件。
遠訪西班牙出產地
馮漢源最欣賞的Lladró,其實是剛於去年慶祝成立60周年的西班牙知名奢侈瓷器品牌,以精細的刻工,尤其是雕刻蕾絲、傘子的花紋圖案和逼真的花卉聞名於世。在1953年由Lladró家族的三兄弟,Juan、Jose和Vicente在家鄉,西班牙南部一個人口只有不足六千人的小鎮阿爾馬塞拉(Almássera)創立。起初,他們只在自己家中的天井建起一個簡單的瓷窯,沒想到燒製出來的製成品竟受到無數的讚美,更有人說他們的作品精緻得可跟歐洲第一個瓷器廠Meissen、法國殿堂級的Sèvres和意大利的Capodimonte媲美,所以大受歡迎,五年後就搬到附近的Tavernes Blanques設廠。
60年來,品牌每件瓷器堅持全人手製造,經過最少六個工序才完成,由設計師在紙上設計雕像的模樣,雕塑師按設計圖利用黏土做出立體樣辦,然後送往模具雕刻師,把雕像分成數個至數十個部份,雕製瓷模,再把瓷漿注入每個只能用20次的模具中,用高溫燒成瓷坯。工匠會組合瓷坯,然後送到上釉師手上為它上色,完成後便會將它送入超過1,300℃的瓷窯,窯燒24小時,最後要經過品質鑑定才能出售,過程既複雜又考驗工匠們的耐性與技巧。馮漢源幾年前去西班牙旅行,就特別安排到品牌的博物館參觀,窺探一下自己心愛擺設的「出生地」。他說,品牌知道他的不便,特別請來品牌的高層及員工隨他左右,為他介紹生產線的每個部門和工匠們負責的工作,「他們安排得很好,參觀每個部門時,職員都會遞上不同程度的製成品給我觸摸,讓我了解他們的工作和每件藝術品的製造過程,有的是未上釉的,有的是未完成組合的。」





Matador■全球限量250件,鬥牛勇士做的這動作稱為「veronica」,是鬥牛比賽中最經典的姿態,亦最常用作開場動作,售$40,790。

摸出最愛帶回家
Lladró三兄弟對瓷器的熱愛並未隨時間減退,更沒有因為產品深得全球歡迎,如俄羅斯的隱士廬博物館、意大利國際瓷器博物館、布魯塞爾50周年紀念博物館等爭相收藏而自滿,多年來在瓷器界創下多個突破,包括打破以往製瓷必須經過三次燒窯的定律,他們發現瓷坯只窯燒一次,會造出晶瑩剔透的感覺,而且顏色更會比較柔和,更適合優美的瓷偶產品。在1970年他們推出全新的霧彩系列(Gres Line),發掘了全新材料來製造、毋須繪上顏色,只要經過煅燒後刷上數層清漆,就能造出4,000多款色彩效果的瓷器。
品牌出產的人像、動物,甚至最有名的花卉系列,馮漢源都有收藏。沒能用視覺去挑選心水雕像的他,有時會憑店員的介紹,有時更會親手逐一摸過後,才把喜歡的帶回家。他知道品牌非常重視花卉系列,更設有一隊專業的雕塑師負責製造瓷花。每朵栩栩如生的花朵,都是雕塑家人手逐片逐片花瓣砌成,所以每件製成品都是獨一無二。

小鎮起家 揚名世界
1953年出身自農家的三兄弟Juan、Jose和Vicente Lladró在西班牙南部一個人口只有不足六千人的小鎮阿爾馬塞拉(Almássera)創立。

因有些美麗圖片之前上載不到, 附上有關網址,供大家欣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40220/1863101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沙發
發表於 2014-2-25 19:01:07 |只看該作者
謝樓主上傳分享!的確很精美!與紙黏土作品藝術效果都有些少雷同;同樣是精緻奪目,但色彩沒那麼斑斕!且像較之更名貴; 普羅大眾不一定多機會看到!?彼與他為朋友否? 若能說服他多放上网供人賞!那低下層小朋友們就有眼福!你也有大功德!還有你心裡疑惑被他"聽"到?!
他也能用"心眼"賞瓷器藝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4-2-25 19:19:3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6-13 11:41 編輯

多謝欣賞及赐教!抱歉這是轉載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4-2-26 19:12:0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6-13 11:42 編輯
rich38profound 發表於 2014-2-25 19:01
謝樓主上傳分享!的確很精美!與紙黏土作品藝術效果都有些少雷同;同樣是精緻奪目,但色彩沒那麼斑斕!且像較之 ...



因有些美麗圖片之前上載不到, 附上有關網址,供大家欣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40220/1863101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4-6-2 14:07:49 |只看該作者
內地博物館充斥贗品

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的河北冀寶齋博物館,在去年被撤銷註冊。

內地民間博物館近年愈開愈多,但欠缺監管底下,各式山寨展品充斥,引來海外關注。山寨博物館揚威海外,與各式怪異展品不無關係,曾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去年被撤銷註冊的河北冀寶齋博物館,可謂當中表表者,館中藏品不但怪異,甚至有據稱在黃帝年代製造的遠古瓷器,令萬千網民拍案叫絕。另外,遼寧著名的鹿城博物館早前被查封,鑑定出至少三成文物為偽造,海外傳媒亦有報道。

作家馬伯庸發表博文中,以嘲弄口脗講述其去年遊覽河北衡水的冀寶齋博物館。據馬伯庸稱,看到有網友指被該館藏品所震撼,才好奇地參觀,發現果然名不虛傳,館中藏品年代交錯、造型怪異,讓人驚奇不斷。

文中指該以瓷器為主的博物館,特點是藏品久遠,久遠到讓人產生穿越錯覺。比如,主流觀點認為青花瓷器最早出現於唐代,但館中卻有「隋青花」、「魏青花」,甚至標注在炎帝年代製造。而唐三彩、明五彩亦有遠古版本,包括黃帝年造的五彩描金人紋大罐。


館藏另一特點則是巨大,包括高逾三米的東漢五彩長頸瓶,還有直徑一米七六、號稱世上最大的古代瓷盤,讓人驚嘆這批古物如何避過戰火摧殘。個別展品更是世上獨有,包括繪畫有三英戰趙雲場景的古瓷器。而館方似乎對十二生肖情有獨鍾,除身穿中山裝的元代青花釉裏紅描金十二生肖外,還有商、周、晉等不同朝代的十二生肖獸首。

列3A級冀寶齋釘牌
對於山寨展品百出的冀寶齋博物館,竟被評為省級展示基地,甚至列入國家3A級景區,河北省科技廳曾辯稱,考察評委都是研究科學,對展品真假沒有鑑別能力,一心只想推廣瓷器工藝。

最終,冀寶齋博物館被撤銷註冊、停館整頓,而國家文物局指介入調查,但卻不了了之。直至遼寧鹿城博物館早前被封,山寨博物館問題再惹起關注。

內地一份民辦博物館評估報告指出,目前民辦博物館只有文物類才需鑑定,而博物館獲批條件亦只屬原則性指導意見,各地審核標準不一。此外,各地部門進行的年度檢查亦因人手、技術問題,大多只是審核文字材料,欠缺專家實地覆核,導致山寨博物館愈來愈氾濫。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40602/00410_030.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6#
發表於 2014-6-2 14:14:12 |只看該作者
三成藏品偽造 遼寧展館詐財

位於遼寧北部小城西豐縣的鹿城博物館,號稱館藏三千多件珍貴文物,其鎮館之寶的乾隆寶刀,更據稱價值一億二千萬元(人民幣.下同),自一一年開館以來,備受遼寧政商界人士捧場,甚至成為當地傳媒焦點。不過,女館主去年突然離奇失蹤,其後更揭發博物館只是向民眾吸金的幌子,目前查出至少三成館藏均為山寨貨。

內地傳媒報道,西豐縣當地有四百多名民眾陷入集資陷阱,涉案金額近億元。涉嫌集資詐騙的主要人物,則是只受過高中教育的五十七歲婦人─程紅。程紅詐騙手段並不複雜,只是建起一座民辦博物館,並以此為抵押,高息吸納資金,受騙者不乏政商人士及學者。
億元乾隆寶刀為山寨貨

為了證明自己收藏不少珍奇異寶,程紅則對外稱給孫子、外孫女,一人掛了一顆夜明珠,又在博物館的簡介中,稱央視《鑑寶》欄目曾錄製專題節目。

集資詐騙案今年一月揭發後,不少受騙者原寄望靠變賣館藏彌補損失,但當地警方日前表示,初步鑑定出至少三成館藏為山寨貨,包括號稱逾億元的乾隆寶刀。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40602/00410_031.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4-6-2 14:16:14 |只看該作者
僅13%評估合格民辦館良莠不齊

國家文物局截至去年底統計顯示,內地民辦博物館達到八百一十一間,增長持續迅速,但質素卻也良莠不齊。今年四月公布的《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顯示,過半民辦博物館審核登記程序不完整,僅一成三在整體評估中合格,而半成更從未進行法人登記手續,文物藏品真假不清、來源不明問題嚴重。

扮藝術品避鑑定條文
據內地《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民辦博物館只要符合具備固定館址、必要資金經費、一定數量和成系統的藏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合規安全和消防設施、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等六個條件,基本就可以獲批辦館,而館藏文物則需經官方認可機構鑑定。

不過,個別民辦博物館將展品以藝術品等名目展出,就可迴避文物鑑定的條文。早前被查封的遼寧鹿城博物館,就是自行邀請專家鑑定,而當地文物部門稱因承擔不起鑑定費,只有接受館方鑑定報告,令鑑定條文形同虛設。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處早前承認,民辦博物館存有諸多問題,藏品真實性和合法性難以保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認為,內地民辦博物館很多都不具有完整博物館功能,且重展覽、重收藏、輕研究、輕教育,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4-6-3 12:52:0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6-15 11:47 編輯

古式旗袍 針黹間看民間智慧


本只想看勒青青(Jody)的民間旗袍收藏,但老旗袍一見光,Jody腦袋的轉數彷彿回到青春廿歲,為公司做設計搏殺時。一個問題,能扯出三五七件老旗袍,甚至即時剪紙樣,給你力證歷史文化與民情變化,聽得我「斬不斷,理還亂」。

62歲的Jody十五年前從髮型屋生意退下火線,一心想學查良鏞「移民」杭州,然後學刺繡、品茶過日辰;機緣巧合下卻跟了老師傅學古式旗袍製作,師徒們成立旗袍堂,從此由收集民族服,變成在這些平民舊服,在那細細的立體水雲、福字鈕扣及兩條子孫帶間,看到民間生活的思想與演變。

很多人知道Jody主持過不少旗袍製作坊,卻沒多少人看過她旗袍研究的珍藏,其藏品多在摩羅街因緣際會而來:有同道中人知她研究古服,把自家老服送上門;94歲媽姐送她50年代手作的「特別版」媽姐服;還有某個黃昏雨夜,她以150元突破價,買得攤在樓梯口淋雨的黑色古服一件。講起她都掩住半邊嘴:「買了後跳住回工作室笑不停!我讓古董店的人看過,雖未考究出年代,卻說這布料似乎都絕種了。」但影響她最深的,卻是學做旗袍初期,她在裕華國貨以$3,800買下的「顏色漂亮牛仔布大衣」。古董店的人用放大鏡看,發現這居然是以手搓棉線,手工製作的棉布,是18世紀末期的產物。拆解後更發現原來中國56個少數民族的衣服,都始於這十字重裁的製作法上;也從衣服細節,看出中國婦女對穿衣人的祝福。

是「旗」還是「祺」?
史書上說「旗袍是滿族旗人的服裝」。但其實誰能穿一身葫蘆身形大高衩,跳上馬背騎射打獵?其實到20年代左右,旗袍才慢慢受西方文化影響,收身加胸褶,變成今日的性感造型。當年滿清入關,曾努力與漢族文化相融,Jody:「那藍布衣像古老袍服的雛形,將Y形的袍子領,變成帶扣的圓領。圓領、方腳體現天圓地方宇宙觀;受布疋長度所限,早期的袍服在中間都會開一條縫,也象徵做人要中正;可以放東西的大衣襟,寓意做人要有廣闊的胸襟。」其他象徵福氣的蝙蝠、蝴蝶圖案更是重重祝福,統統都是傳統的漢族底蘊。1975年,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輔仁大學教授王宇清於楊成貴的《旗袍裁製的理論與實務》中講,坊間有三字混用(見圖),除了質疑「旗」袍非「旗人」之服,更提議以有吉祥多福及莊敬不驚之意的「祺」代替「旗」。Jody摸住那只得三分闊,縫得結實的黹口認同:「中國的婦女用最簡單的工具及剪裁,一針一線做了衣服,將祝福與做人道理都傳給十三四歲就出嫁的女兒,流傳萬世。她們真的好聰明。」

除了講故事,Jody仍沿用古法製作旗袍,想要黹口嗎?在線上沾口水,印在黹口線上,利用口水黏力輕輕一摺,黹口就貼貼服服的摺起來,熨斗一熨就成事:「正式食人口水尾,要一世聽佢話。」又以連着棉線的小粉包,在布上拉出想要的線條,手指輕彈,白粉沿線印下,毋須紙樣就「畫」好模板,還有好多簡單卻有效的小技藝:「以前的師傅不用尺,都能給你畫條隱惡揚善的腰位線,才是老技藝的價值所在。」

旗袍演化 闊袍大袖變玲瓏曲線

解構龍袍 彼達戰衣的秘密
講了滿篇旗服,其實滿清入關後,皇族都捨棄長袍箭袖,努力學習漢族文化,單在皇袍上都有許多有趣的體現。皇帝與皇后身上,都有大大塊「彼達大厚肩」,攤開來看,那其實是一把弓的形狀,與馬蹄袖一樣,記錄着「馬上得天下」的光輝歷史。而皇后雙肩更多了對稱作「緣」的半月形裝飾,其實是馬鞍的形狀,寓意是皇帝的座騎。
旗袍Monogram 偷襟與挖襟
LV以Monogram對花聞名,其實以前的花布旗袍,襟前也講求對花。師傅們在同一片布剪出前襟與後襟,底層的布接上別的裡布,就可完美對花,叫做偷襟與挖襟。旗袍師傅的技術都口耳相傳,早年連南京市博物館的研究員都來敲門,問Jody甚麼是偷襟。剛好Jody手上就有一件由94歲四姐(媽姐)送給她的偷襟舊衣服(圖),而台灣83歲修女馮綺文編著的《中式傳統服裝技藝叢書》,也講解了甚麼是偷襟與挖襟,解釋了一點民間歷史空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big_spender/art/20140603/1873853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4-6-4 11:31:4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6-15 11:49 編輯

藝海閒遊半世紀 練松柏隨緣收藏         
        
■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字的「松柏長青」,是80歲的練松柏最佳的寫照。他的身家豐厚,但他的文化財富更豐富,藝術品只要有趣,形態奇特、雅致、精巧、美觀,都會納入他的收藏範疇。         

人有緣、物亦有緣,收藏路上各自修行。有人擲近三億買隻明代雞缸杯,志在必得;有人會因敗落拍賣而茶飯不思;甲追求天長地久,乙只願曾經過手。八十歲的退休律師練松柏卻以一顆平常心,走過他半個世紀的收藏路,正因為不強求,只隨緣,他有更多精力欣賞收藏路上的好風光。更難得是,他秉承「獨樂不如眾樂」的古風,幾十年來慷慨借藏予藝術館展覽。

練松柏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倫敦拍賣場投得一尊元代白釉觀音,成收藏界熱話。當年香港藝術館館長譚志成聞訊後,即請練松柏借出珍品,對方一口應允並決定親自把觀音娘娘從倫敦護送回港。這位「觀音兵」擔心把珍品放在頭頂行李架,遇氣流會摔爛,又不想把娘娘放在地上,最後決定多買一張機票,讓娘娘在身旁安坐全程。這故事一代傳一代,已成為大家對這位收藏家的鮮活印象。「學習、擁有、分享,是收藏家必經階段,收藏是一門很棒的嗜好,直教我不願停止。」這是練松柏半世紀來的收藏心迹。

事隔四十年,這尊飄洋過海的元代觀音又出現在香港藝術館的特展「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長青館」正是練律師的齋號。由他挑選的270項明清兩代器物不少是宮廷御製,包括陶瓷、玉器、犀角、象牙、竹器、畫琺瑯及玻璃等不同種類,剛榮休的總館長鄧海超形容,這些都是「譣譪」的奇趣藏品。

當中我比較欣賞小巧而以文人為主題的藏品。十七世紀的《竹雕竹林七賢筆筒》,作者雕刻技藝高超,巧妙地利用竹幹的厚度,刻出竹林的層次與景深。竹林七賢的文學與音樂才華出眾,有人彈奏古琴,有人以阮相和,有人沉思,有人舉杯暢飲,是亂世不畏權力的象徵,從中也可反映物主的胸懷。另一件來自以漆器珍藏聞名的菲格斯爵士(Sir John Figgess)舊藏,別致的《嵌螺鈿百寶訪友圖六角盒》,盒子不大卻描繪了三位文人寫意地坐在河畔把酒唱和,一邊點綴以蘆雁,另一邊又有石竹、梧桐和楊柳,題款是「舊雨軒」,細味越發古韻。

長青館所藏明清景德鎮官窰瓷器當中,最罕有和練松柏最鍾愛的,正是一對《琺瑯彩翠竹紋題詩碟》。雙勾畫工之精、書法之流麗,加上杜甫《詠竹》名句「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練松柏形容其為中國詩、書、畫、印淋漓盡致的結合,加上精製官窰瓷器的本身,豈非五大中國藝術的融合?據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鄧民亮介紹,瓷胎畫琺瑯是專為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在中國瓷器品類中,製作最精、產量最稀,很少流出宮外。

■就是為了讓這尊元代白釉觀音可供港人觀賞,練松柏多買一張機票,親自把觀音娘娘從倫敦護送回港。那已經是四十年前發生的事,成為收藏界一時佳話。
■雅致的《竹雕竹林七賢筆筒》雕刻技藝高超,巧妙地利用了竹幹的厚度,刻出玲瓏的畫面,而竹林七賢也是亂世不畏權力的象徵,可見練松柏的為人修養。
■別致的《嵌螺鈿百寶訪友圖六角盒》描繪了三位文人寫意地坐在河畔把酒唱和,雕工和意景都唯美。


■長青館所藏明清景德鎮官窰瓷器當中,最罕有和練松柏最鍾愛的,正是這對《琺瑯彩翠竹紋題詩碟》。雙勾畫工之精、書法之流麗,加上杜甫《詠竹》名句「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實在是詩書畫印加瓷器,五大中國藝術極致的結合。
■十五世紀的素身犀角杯,犀角古來便是貴重的貢品,是練松柏許多犀角藏品中的一件。
■一¬¬對翠玉金魚估計在清乾隆間出品,雕工精緻,金魚游姿活靈活現。

摩囉街啟尋寶之致
練松柏這位在英國修讀法律並取得律師資格的「番書仔」醉心中國藝術,緣於他在聖士提反書院讀書時,遇上國學大師陳荊鴻,師生相交多年。「陳老師是順德才子,我律師行的招牌,就是他為我親筆所題。」練松柏在倫敦念書時,另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東亞部講師Margaret Medley真傳收藏之學。練松柏早於1960年開始收藏中國古董,他生於經營綢緞生意之家,經常替父親到中環花布街及上環疋頭行收賬。試過有人以古董代債,他不懂,於是開始流連附近摩囉街的古玩舖求學,開始跟古物有「感應」。午飯時他總愛到集古齋與老闆彭可兆和好友李喬峰交流。適逢遇着中國文物大逃亡的年代,他隨手便撿得靚字畫、好古董。
「那時好容易買到古董,因為周圍好多古董店,英國已有至少百多家專賣中國文物的古董店。」他憶述當時在香港玩收藏,等於潛藏於荷李活道滿室灰塵的古董店,如果你願意學,掌櫃總會教曉你許多知識。「有別於今時今日,普遍收藏家不太認為收藏中國藝術是華麗和潮流之舉。」同期,他在倫敦和紐約參與蘇富比的拍賣會,並且大都親身出席,他享受那種需要講求耐性和策略的買賣遊戲。1973年蘇富比在香港舉行首次拍賣,練松柏也是座上客,他記得當時拍賣官下槌後還會公布成功落標者的名字。在當時的香港,拍賣是高級宴會(high-society events),華麗black-tie dinner,紅男綠女衣香鬢影,他至今難忘。


■精工象牙八仙,人物表情有趣,越看越有味道。
■這《百子圖剔紅漆屏》是明代漆器代表作,中國藝術的嬰戲主題源於佛教思想,亦受道教影響,自唐後也成為民間工藝的通俗主題。這紅漆屏栩栩如生,有小孩於蓮花池中玩耍,也有拿着旗幟及鼓的小樂隊,非常有趣。

喜與社會分享寶藏
練松柏很早便意識到,收藏世界不由人主導,「隨緣隨遇」才是真理。在練松柏的收藏字典裏,沒有「苦有」和「痛失」,人緣與物緣是天注定,全靠邱比特放暗箭。
記得七十年代華光航運創辦人趙從衍(趙世光父親)與練松柏同時出席拍賣會,坐後排的練松柏眼見最前排的船王一直沒有把手放下,於是眼巴巴的看着幾件心儀珍品落在別人懷裏。想不到十多年後,趙從衍的船公司財困要賣古董套現,失之交臂的陶瓷珍品被練松柏買回來,包括明朝萬曆年間三件皇帝御用瓷器。
「很多古董價格好貴,我沒有資金就不會買,總之買就必須輕輕鬆鬆,緣份到就是緣份到,收藏最重要合眼緣自己又負擔得起,時候到可發掘自己的藝術細胞。有些人說自己對藝術毫無興趣,其實日常生活就是藝術,好像我內子不喜歡談藝術,但她煮得一手好餸菜,這不也是一門藝術嗎?」律師果然口才了得,談收藏也不忘輕提家中賢人。
這時有人問他對身價近三億的明代雞缸杯可有興趣?「哈哈!沒有這種能力。我覺得以這筆錢,對社會、家庭還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做。」踏入耄耋之年,練松柏看人生比古董更通透,更親撰小詩明志:「人已倦、意未闌,敬仰高處未敢攀;少年志、老年情,感卿作伴渡晚晴。」他的晚晴,比盛夏烈日璀燦。退休後,他閒時讀到有關書本、文獻及專刊,或與師友閒談後再看收藏,往往有意外收穫。「趣味更深,收藏永不寂寞,條件容許的話,收藏是一件快意事。我試過一日買十多廿件古董,也試過好耐都買不到一件心水,我好信緣,結果藏品積少成多。」他形容香港是卧虎藏龍之地,自詡收藏不全,但已盡力拿出來與社會分享,「希望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藏家願意展示寶藏。」
對於新晉的收藏家,練律師經常珉馨提示:「收藏是嗜好,不是投資。」他認為,收藏必須按個人喜好出發,才會有恒心對收藏範疇進行研究,最好能找到專家為你的收藏決定作認證,對於自己的眼光別過份自信。半個世紀過去,他對中國文化迷戀依舊,興趣越來越闊,幸好子女也跟他有共同話題。他透露最近往日本看中國端硯拍賣,被美物吸引而愛不釋手,最後又買了大批回來。
琳瑯滿目、珉故知新,人生八十學無涯,練松柏為自己的收藏之旅寫下了幾句總結:「藝海閒遊五十年,品味收藏不論錢;但求得遇賢師友,懶理他人天上天。」玩物不喪志,趣味猶如松柏長青。
「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展覽 
http://hk.art.museu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4-6-8 00:13:42 |只看該作者
乾隆寶座顯皇者氣派

現代椅子着重設計及舒適感,但古時椅子卻是權力象徵,甚至盛載着人類發展的故事。文化博物館今日起舉行「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包攬中西文明發展,有埃及法老王的矮椅,也有不同時代民間生活的椅子如「痛風椅」、「分娩椅」及香港新界鄧氏「椅婆」幼兒專用椅。當中乾隆皇帝的「紫檀雕花圍屏.寶座連香几」首次在港展出,展品亦有大型雕花屏風,靠背雕有山水人物紋飾,配紫檀木腳踏,更附有多款擺飾。

乾隆皇帝的紫檀雕花圍屏‧寶座連香几首次在港展出。(何天成攝)

該展覽展品來自多個世界主要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英國大英博物館托管會及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共展出一百三十多件椅子有關藏品。展覽透過椅子講述人類中西文明發展,文化博物館館長司徒嫣然表示,最早椅子源自埃及,初時流行凹狀矮椅子,使用榫卯的製造技術,連十八王朝法老王圖坦卡門的墓室內也有相似的椅子。人們多席地而坐,擁有座椅彌足珍貴,「唔會爛咗就棄置張凳,而是會盡力修補。」

鹿角椅提醒尚武精神
椅子同時表現生活及工藝演變,椅子靠背愈高,愈顯氣勢,故清朝乾隆寶座設有巨型圍屏。司徒嫣然稱,滿族憑騎射了得入主中原,康熙皇帝遂把獵獲鹿的角及骨製成鹿角椅,把鹿角構成椅背及扶手,「這張椅連乾隆亦唔敢坐,認為具有提醒後代滿族尚武精神。」另一件注目展品為雍正皇帝的靠椅,以中藥紫金錠為材料,具有香氣作醒神除蟲解毒之效,靠背按人體曲線呈波浪型,亦有活動支架調校角度。

•        英女王維多利亞在度假行宮使用扶手椅。

•        鹿角椅


•        雍正皇帝的靠椅以中藥紫金錠為材料,具有香氣作醒神除蟲解毒之效。

司徒嫣然續說,不論中西方國家均以椅子突顯權位,例如英女皇維多利亞在渡假行宮使用扶手椅,椅背採用德國哥德式雕刻,以橡木及松木製成,座面及椅背鋪有絨布,扶手刻有奇珍異獸,兩側更有天使裝飾。扶手椅曾在一八五一年萬國工業博覽會展出,現為英國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品。

市民由即日至八月底購買桌椅展覽及宮崎駿展覽套票,可享優惠票價,詳情可瀏覽文化博物館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607/00176_043.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14 18:30 , Processed in 0.051084 second(s), 18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