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樓主: 容燥兒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91230郭信差之閒話家常:答中有煲仔飯食及有翡翠禮物送❗

[複製鏈接]

36

主題

0

好友

1130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3#
發表於 2019-12-31 00:05:53 |只看該作者
有人說釋迦族的人傲慢. 但其實我認為"慢"這個課題在佛教中要深層次得多.

佛教中的慢有高慢, 有卑慢, 有等慢, 有增上慢.

沒有錯, 原來自卑的也是一種慢. 有人說要去除自悲感, 就要提升自己. 例如很窮的人要賺很多錢, 沒有知識的要學更多的知識.

但這樣就能究竟的去除"慢"嗎? 為什麼有很多人自悲變自大? 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了.

慢來自於比較, 那我們不跟人比較不就可以了嗎?

不行. 第一是大部份人都做不到真正不比較. 第二不比較往往會令自己成為不思進步的籍口. 第三是現代社會要做到完全比較是完全不可能的, 即使在深山寺廟, 有功夫的僧人們也許都會比較著各自修行的能力, 所以才在增上慢這回事.

所以我認為故意去消除慢, 倒不如讓慢真實的存在, 自己做一個旁觀者. 你依舊可以串串貢, 但在串的過程中, 你會保持一份覺知. 以第三者的身份去看這個咁串的人係邊個, 得閒叫屋企人不經意用手機錄低自己發嬲或者失態鬧人的行為, 呢招教細路佬好有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主題

0

好友

413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2#
發表於 2019-12-30 21:43:0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19-12-30 22:06 編輯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DR.K:先修好資糧道!
感應明師出現授予法訣。
行解相應方能成就。

原來如此,時間分配各不同了,總算知悉不太遲。
感謝博士提醒。

如何生生世世緊記及做好教誨是一個疑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1#
發表於 2019-12-30 18:07:46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8
DR.K:時空班同學當測試一下!
看看自己進步多少。
答案交給組長❗

DR.K:有人話佛祖講左答案。
有無咁著數?
吾曰:
佛祖未講是什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9-12-30 17:58:02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1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DR.K:時空班同學當測試一下!
看看自己進步多少。
答案交給組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9-12-30 17:52:02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1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收到即刻過去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9-12-30 17:51:42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39
多謝博士,請問這片出處在那?我想看多些。謝謝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你地都可以答!
下個月十五日前。
答中有煲仔飯食及有翡翠禮物送❗
Dr郭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 (1).jpg (101.85 KB, 下載次數: 228)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 (1).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9-12-30 17:44:00 |只看該作者

DR.K:一千年前阿底峽尊者;
影響西藏非常深遠!
他的菩提道燈論。
當年藏僧皆要修讀❗

2b07a714-bea2-4381-b426-d9ac5bc6456d.jpg (132.68 KB, 下載次數: 227)

2b07a714-bea2-4381-b426-d9ac5bc6456d.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6#
發表於 2019-12-30 17:43:35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9-12-30 17:43:08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https://www.adisha.org/dharma_view.php?sn=31

*道的次第*
  
  道次第,顧名思義就是:心中生起證量,才算是道;沒有證量,不算是道。證量,有層層階梯,生起了這個證量,慢慢又生起那個證量....一步步往上走,就成佛了。成佛之前,心中必須生起很多很多證量,而證量的次第,就是道次第。
  
  道,不是外面的道,而是心裡的一個東西。心裡面的什麼東西會讓我成佛?這個過程,就稱之為道。證量的階梯,就是道。證量的生起,必須有次第,故名道次第。
  
  大家聽過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些名詞嗎?
  
  上士道有五,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時間甚為漫長。平常我們說「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伽劫,從哪裡起算?從生起菩提心之後開始起算。
  
  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那一刻,就同時進入了五道中的資糧道,也是從這一刻開始計算三大阿僧祇劫。只從顯教來談,不講密續,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大家不必沮喪三大阿僧祇劫太漫長,因為,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之後,隨即轉入密續,就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了。有些人可以一生成佛,有些三生成佛,不一而足。密續,也必須走資糧道...等五道,但它可以一生就走完五道而成佛。宗喀巴大師建議我們應入密續,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之後,要直接進入密續。他也接著寫下了《密宗道次第廣論》。
  
  顯教,得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其中,資糧道和加行道,共一大阿僧祇劫;見道到修道的第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十地,則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什麼時候才算進入大乘資糧道?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才算入道,才算進入資糧道。未入資糧道前,必須修空性、六度、受菩薩戒、願菩提心、行菩薩心,為了修這些,所以要修七因果之大悲心、慈心、念恩、報恩等,還有自他相換法。這個部分即是上士道的修行,所以上士道的時間十分漫長。
  
  入上士道之前,要修中士道;入中士道之前,要修下士道;入下士道之前,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
  
*道的次第 ≠ 學的次第*
  
  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講的都是「道」,我們有沒有講「學」呢?沒有。道是心中的證量,下士夫心中的證量,就稱為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都是一樣。同理,依止善知識,也是一個道,它是一個依止善知識的證量,這些證量的生起都有次第。
  
   為什麼剛剛我要特別強調道的次第或證量的次第,而不說學習的次第呢?因為,心中生起證量,必須按照這個道次第走,然而,學習就不是這個次第了。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學習為什麼不等同於道的次第?
  
  首先,生起這些證量之前,要有聞思的基礎。有了基礎功夫,則應努力生起證量,次第是這樣子的。不過,你們千萬不要誤解,以為聞思的時候,不可以做功課、不可以打坐、不可以修...等等,不是這個意思喔!這些也要做,它們都有助於未來的修行。只不過,現在打坐啊,沒有辦法立刻感覺到提升罷了。
  
  眼前我們的重點,應該先注重聞思、邏輯推理,並附帶地做一些功課,例如觀修依止善知識、暇滿難得、念死無常...等等。此時,重視的地方,比較不是打坐觀修上面,如果要打坐觀修的東西都沒有,怎麼打坐?要思惟的東西都沒有,怎麼觀修?所以,必須先學習打坐時要觀想的邏輯、推理等,這些要先學。
  
  我們一邊聞思,一邊做功課、唸經拜佛都可以。注重聞思的人,他做功課的時候,功德完全不一樣。例如,一邊思惟三寶的功德,他的一個禮拜,比人家完全不會思惟的幾千禮拜的功德,還要大!這是因為他對於佛菩薩的功德,非常歡喜,而且心有定解,這一拜下去,功德自然不一樣。注重聞思,兼做功課,這種功效,截然不同啊!
  
  我們要知道,佛寫的經,不是讓我們唸的,而是要我們懂的,我們一定要學習,不學習,如何懂裡面的道理呢?例如心經,佛菩薩是要讓我們懂的?還是讓我們唸的?當然是讓我們懂的!懂了,就能幫助我們調伏這顆心,目的是在這裡,而不是拿來唸唸就好。
  
  重要的是思惟的功夫,我們透過這些文字去思惟,那麼,思惟就已經達到唸的...也就是,佛菩薩講這些經的用意,已經達成了。沒有思惟,唸再多,效果也不會出來。因此,佛一心一意為讓我們懂經文的內容,而我們必須學了才會懂,學了才會達到佛開示經典的用意,不是嗎?
  聞思時,腦筋裡面推理的一個認識,也要有次第。
  
*廣大聞思*
  
  佛陀一開始講法,先講四聖諦。想讓人們真正懂佛法,要從四聖諦著手。從四聖諦下手,我們才會希求、會想學習佛法。為什麼?四聖諦,講的是追求離苦得樂的方法。如何成辦自己的追求?四聖諦就是答案,你說,大家會不會希求?沒有一個人不希求!因此,佛一講四聖諦,很多人馬上就想聽、想接觸。
  
  如果希求與感受會讓我們改變,我們一定會非常願意配合!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追求,任何能幫助我達成所追求的,我都展開雙臂迎接。因此,離苦得樂的方法一講出來,我們必定會跟隨、會希求、會學習。這些都是四聖諦的作用。
  
  學習四聖諦,不僅與我們實際上的問題密切相關,而且,還特別跟我們的追求與感受,連成一氣。佛經說,四聖諦的法是隱蔽的法,是實在的、可用邏輯推理成立的。邏輯推理的法,稱之為「隱蔽法」,四聖諦是隱蔽法,意指它能用邏輯推理來成立,極為實在。不僅如此,它的道理還與我們心中或生活上很多的問題相連接。
  
  總之,四聖諦的道理,可透過邏輯推理明白,很容易接受,不需要什麼信仰。釋迦牟尼佛並沒說你們要信仰他,他就只是講四聖諦的道理,但大家卻聽的十分歡喜,因為這些都是再實際不過的東西了!他完全沒說佛寶、法寶、僧寶這些,他只講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而這些,全部可用邏輯推理成立起來。
  
  又因為四聖諦與自己的感受的追求上密切關聯,不必佛命令你來,大家都會主動希求,因為這關係到自己切身問題的解決,自然會願意去學習。
  
*學習四聖諦,自他都不煩惱*
  
  因此,我們這樣學的話,會學的又有興趣、又有意思、又實在!它能斷除我們的煩惱,不僅對自己幫助非常大,對於家人的幫助也很大。應該是,對自己幫助大,對家人的幫助,更大。自己煩惱不生,周圍的人,也不會起煩惱。反之,自他都生煩惱了。
  
   學習四聖諦,幫助最大的是自己,而且是實際而切身的幫助。再者,周圍的人,也不會覺得我們怪怪的!我們往往學了佛,家庭卻覺得我們怪怪的,這是因為我們不是從實在的法、四聖諦的法下手。
  
  若能老老實實學習四聖諦這種實在的法,它是如此邏輯性、如此真實、如此有智慧,我們的行為,也將隨之改變。因為我們會一直注重自己的煩惱,不會那麼執著,也不會那麼貪、瞋。我們一直改變的話,家人都會歡喜。這就是真正的弘法!自己內心,也是如此。
  
   我們學了半天,家人卻覺得怪,因此討厭佛法、毁謗佛法,這是誰造成的?我們造成的。因為我們沒好好學習。若是非常實在的學習,誰會覺得怪呢?它是那麼邏輯性、那麼有道理,誰會不認同呢?因此,我們應從四聖諦開始學習,唸經、做功課,是順便的做。不注重學習,只注重拜啊唸啊,旁邊的人,會覺得你根本完全沒改變,心裡又貪又瞋又罵...然後呢,你又一直拜,還更慘!大家一定會煩惱的。
  
  我們所應注重的,是老實地調整自己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並以此供養佛菩薩。供養佛菩薩時,最上乘的供養品就是這個!不必排什麼供品,這就是供養。佛菩薩一定會歡喜的,因為佛菩薩交代的,我們有做,就可以把它當供養。沒調伏自己,佛菩薩不會歡喜,因為他交代的事情,你都沒做嘛!至於,擺在桌上的供品,佛菩薩也不會去吃啊!
  
  供養真正的目標,是讓佛菩薩歡喜。欲令佛菩薩歡喜,就應好好從四聖諦的邏輯推理、內心煩惱的去除下手。下手時,空性的道理,雖然很深,不過它也有一些較為淺顯的道理可以思惟,如無常。
  
  這些學習的教材,過去,都以出家眾為主,並沒有適合在家居士的學習教材。出家眾,時間很多,整個生命,都投入在這上面,所以能非常深入、廣大的學習。雖說在家人沒有特別適合的教材,但是...自己排一下也可以的,例如四聖諦、十二緣起、空性、四念處,等這些體會比較深入時,可以再思惟自他相換或七因果的菩提心法類。有了這些思惟,才談得上認識佛法!也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珍貴!因此,要能體會到整體佛法的殊勝之前,必定要有一個廣大聞思的階段才行。
  
  如此一直學習,自己就會有一點點忍不住!忍不住覺得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生起證量,因為,只是稍稍體會一下,一點都不堅定,根本走不到哪裡!非要有穩定的證量生起、明確的一個清楚,讓自己的心與這個想法,無二無別,讓心與習性都改變了,全都變成所聞思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證量。此時,我們的心,會非常渴求證量的生起。
  
*飲水思源,依師敬師*
  
  體會到四聖諦等法寶的殊勝功德,接著我們會想:「這些法...誰給我的?」因此,內心一定會深深感謝給予指導的老師,打從心底的感動與尊敬。佛典裡說,要生起證量,對於向你傳法的老師們,一定要尊敬念恩。沒有誠懇的信心與尊敬,後面的證量,生不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緣起,一種因果緣起的道理。
  
  一般而言,也是這樣吧?一個小孩不孝順父母,他這輩子一定好不到哪裡,會出很多問題。這就是因果緣起的道理。同樣地,有了老師的講解與指導,我才會開智慧,才能認識佛法。因此,我會衷心感恩給予我引導的老師們,一定要有這種誠懇的信心、尊敬、孝順。沒有對老師的尊敬、信心與孝順,不論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這就是因果的道理。
  
  因此,我們前面要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是什麼意思?不是找老師的意思喔!老師很早就找好了。前面廣大聞思的時候,有沒有找老師?有啊,沒有老師,如何廣大聞思呢?所以,老師是很早就找了。但是,對於老師上面的信心與尊敬,我們要修。修這個,就稱為依止善知識。
  
  我們一定要對老師上面感恩、尊敬、信心,尤其是孝順,一種處處待念的心。我們在這個面一直依止。依止,是內心要修的意思喔!如是依止,後面的證悟、證量,比較容易修得成就。
  
*學與修的次第*
  
  再來,才開始修學,此時注重打坐與觀想,就是觀察修和止住修。二者止觀雙運而修,證量很快就會生起。這就是修學的次第。
  
  若前面那些都沒修,直接說我要修依止善知識,不可能的!一個是學,一個是修,我們常常把學跟修混在一起。於是,《廣論》就打開,然後就依止善知識,我也要學、我也要修。這不是學的次第,也可以說,還沒到修的階段。
  
  如前所述,修的階段,是指前面聞思佛法的體會高了,才開始修,而且下定決心要獲得證量,故修依止善知識。我們都還沒到這個階段,一打開《廣論》,就開始依止善知識,又要學這個、又要修那個。這根本不是修學的次第!如果這樣做,會很困難啦,學也學不下去,修也修不成!
  
  我們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例如,一個人修學佛法的體會比較高,而他的朋友卻什麼都不懂。然後呢,就帶朋友來到上師面前,就要他拜,就我來說,我會覺得怪怪的!因為,有學有信心的人,自己會有誠懇的心,這就可以,但是他的朋友,沒有啊,就讓他拜,對他真不好意思,我自己呢,也覺得怪怪的。因為他還沒到這個次第。
  凡事都有一個次第。要真心尊敬上師三寶,佛法的品位要升高,這很重要。
  
  那麼,要不要唸依止善知識的上師相應法?順便唸十萬遍、二十萬遍,也可以的。這沒有壞處,不會害我們的,但是,這些是順便做的。這些功課啊,實在來講,真正的次第不是這樣子。
  
  剛剛講修依止善知識,我們一定會覺得,那依止善知識,要怎麼學呢?先想一想,上師要具足十種德相,講戒定慧、講空性、又講菩提心,可是我自己呢,完全不懂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三學?所以,要像經典說的依止上師,好像沒有辦法做到,心裏會想:「要我對上師修事師如佛,把上師當佛,可是,要怎麼當啊?他是人,我也是人啊!」沒有辦法接受的。
  
  但如果像剛才講的,對佛法的體會很高,自己真心感受佛法的不可思議,深深體會釋迦牟尼佛帶來的法,能讓我解脫、讓我成佛,如此一來,神奇的釋迦牟尼佛,他雖然圓寂了但不會放棄眾生,一定會繼續不斷的示現來利益、引導眾生。那麼,我的老師,也很有可能是佛的示現啊!
  
  或者,先不談老師是不是佛的示現,他對我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幫助。對一個學生來說,現在有一點點信心,相信自己能解脫、能成佛,都是老師給予的,是他指引我成佛這條路,因此這份恩德,無論如何我都無以回報。這種感受來自於自己廣大聞思所建立起來的,自己提升了佛法的認知,自然會生起感恩的心。對於上師,就能把他當世尊一樣尊敬,因為,我深刻感受到他講的法對自己有多麼大的幫助,因此,將他跟世尊放在一樣高的位置,是可以接受的。
  
  什麼都沒學,就要把上師當佛一樣,很難啦!可能人家來一次就嚇跑了!這是我們的次第有問題,別人才會嚇到。依止善知識,前面要有基礎。後面也是一樣,暇滿難得這些都沒學,你的人生是多珍貴?佛法是多珍貴?誰會想得出來有多珍貴啊!都沒體會佛法對自己的幫助,就一直說你接觸到這個佛法多麼難得,會什麼難得啊?!如果佛法真的難得稀有,那旁邊大家不都有嗎?沒有體會,只是從少數的角度來講難得,就會覺得很多人都有嘛,一點都不稀奇。因此,要談暇滿難得,佛法的體會必須要深,從深刻體會的背後來講暇滿難得,就真的會感到暇滿難得了。
  
  以上這些,不是我自己亂講喔。法王經常會強調我們學習的次第是四聖諦、十二緣起、空性,要這樣下手,這是他強調的。有一次,法王在印度開示入行論,一開始,他不從第一品講起,而是從第九品開始講,第九品講什麼?講空性。法王一講,就講空性。他用意何在呢?那個時候,他說,佛法是從空性而建立的,大家要有這種認識。我完全認同法王的說法,所以今天如是講述。
  
     《取材自雪歌仁波切講授《道次第的修學方式2008070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9-12-30 17:42:47 |只看該作者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DR.K:先修好資糧道!
感應明師出現授予法訣。
行解相應方能成就。

https://www.adisha.org/dharma_view.php?sn=31

DR.K:先看看這個!
內有資糧道詮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1 09:45 , Processed in 0.034905 second(s), 21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