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16 08:49:29

高尚的道德性是獲得解脫必要的條件,但只有道德是不夠的,道德必須與智慧配合。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4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17 08:28:46

是否自稱為佛徒那是不重要的事,佛教徒知道唯有透過自己了解和運用意志,他們才能成為較接近佛陀所說的目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9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18 04:38:38

對佛教徒來說,信心來自於理性,知識和經驗。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68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3 08:38:47

當佛陀在世時,他不鼓勵他的弟子們盲從地對他個人信仰。他很清楚這種崇拜的行動,將會阻礙或干擾平衡的個性發展,過度的獻身會變為解脫道上的障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68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4 08:26:06


佛陀拒絕常見和斷見兩種極端。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4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5 06:10:03

事物變化並持續變化完全依於變化的種種因緣條件。當我們分析事物到最後單元或真實性時,我們不可能找到任何持續性的本質或永恒事物。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4、75 頁。

wongs 發表於 2018-11-25 17:34:39

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思維與造作。
觀心並非不思維或不造作,而是要去看!
直至徹底洞悉到:心的不停思維與不停造作是在演示無常,心的自行思維與自行造作是在演示無我!就是這樣觀。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修行的兩個階段(五)》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6 08:38:23

我們必須考慮和了解到所有緣起是包括心識和物質兩方面。當我們了解到心智與物質的緣起條件,我們不可能說死了就完了。東西消逝後就沒有後來的變化了。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5 頁。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7 08:51:57

佛教的教誡裡決不以祈禱神祗而獲證涅槃之事。佛教徒應深信:「淨與不淨是依於自己,沒有一個人能從外面淨化另一個人。」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84 頁。


Having full confidence in their Buddha Dharma,  Buddhists should be permitted to work and seek their own salvation without any undu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sources.

From page 354 《 WHAT BUDDHISTS BELIEVE 》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28 08:23:34

每個人都儲藏了善和惡的兩方面的習慣性。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87 頁。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佳句共讀